非織造需加快更新
2008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產量達到606.2萬噸,同比增長11.42%,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但與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生產大國不相匹配的情況是,我國的非織造設備和技術卻落后于國外同類設備和技術,處于跟著人家屁股后面跑的狀態。就如何加快我國非織造設備自主創新的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高級顧問郭秉臣教授。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非織造設備的發展情況。<BR>
郭秉臣:我國非織造設備大體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自主生產這樣幾個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開始陸續引進了一些設備。80年代后,一批民營企業形成了進軍非織造布領域的浪潮,代表企業集中在江蘇常熟一帶,形成了非織造布產業集群。90年代后,這些企業陸續進口了一批高檔非織造布水刺、紡粘生產設備,以更大的力度挺進非織造布產業領域。隨后,中國紡織機械集團公司決定進軍非織造設備領域,一些國有紡機企業,如青島紡機、鄭州紡機等開始組裝生產非織造設備生產線。經過幾年的發展,一批自主開發研制的國產非織造布設備陸續裝備企業,并實現了向印度、埃及等國家的出口。
記者:目前我國非織造布設備的現狀如何?
郭秉臣:我國非織造布設備由于生產時間短,與國外有不小差距。總的現狀可以概括為幾句話,就是民營企業用得多,裝備自主化產品少,設備加工能力弱,功能合理完備情況差。因此需要盡快提升它的科技含量。再就是我國自主研制開發了一些設備,沖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設備,如3.2米SMS紡粘生產線、雙組分紡粘水刺超細非織造布生產線等。還有就是經過十幾年的使用,大部分設備老化,處于即將淘汰的狀況,因此急需換代更新。
記者:您對今后非織造布設備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郭秉臣:我認為非織造布的后整理設備更需要加強。因為無紡布加工流程短,產品多為卷材,對后整理的要求高,后整理設備的好壞,直接影響終端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的高低,因此,要大力提高后整理設備的技術水平,以環保節能的后整理設備實現非織造產品的產品升級。一是開發功能性非織造產品,如阻燃、抗菌的產品、涂層非織造產品等,都需要有先進的非織造布設備支撐,因此,設備要能滿足要求。二是產品要創新,不能照貓畫虎,把國外的產品樣式直接拷貝出來,要鼓勵企業對設備進行自主創新。三是要分工協作,發揮國有和民營的合力,共同打造非織造布設備的主流基地。據我了解,溫州昌隆化纖公司生產的紡粘生產線銷售了100多條,其產品通過了權威部門的質量和標準化認證,這說明不管國有企業還是民營公司都可以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