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紡織工業快速發展 我國紡織服裝工業前景如何?淺析
自1994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經過20多年的領導,中國的生產成本不可避免地上升。這時,越南,印度等國家開始顯示出成本優勢。全球紡織業開始向南亞和東南亞轉移新一輪。作為對外開放的先行者,中國紡織業將如何評估其所遇到的新變化以及中國紡織業如何找到新的發展道路?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有追趕者,但他們并不落后
隨著東南亞紡織業的興起,中國的紡織業會受到威脅嗎?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華山表示,目前,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紡織服裝出口占比超過一個 - 世界第三,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現代紡織品制造和服務體系。 “在現階段,中國紡織業在發展規模,供應鏈體系和國際競爭力方面仍有明顯優勢,并未受到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全面威脅。”

與此同時,華山指出,我們仍需要面對東南亞,南亞等國紡織業快速發展的現實和趨勢。
“例如,在越南,他們的紡織和服裝工人每月的工資約為2000元人民幣,約占中國同行的三分之一。工業電力的平均價格和水價僅為中國的一半。增值稅稅率僅為10%和當地員工一旦達到一定數量就免征所得稅或減少一半。華山說,東南亞和南亞的一些國家,依靠勞動力,原材料,電價,稅率和其他成本優勢,在棉紡織和針織服裝加工領域具有良好的國際競爭力,雖然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但仍與國內一些紡織企業直接競爭。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盡管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份額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但自2016年以來已下降。相比之下,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國家的紡織品和服裝業份額均有所下降。出口增加。其中,越南增長迅速,2017年出口份額為4.6%。從2010年到2017年,越南紡織服裝出口年增長率達到17.4%,而中國僅為4.4%。
“雖然這些國家在國際出口市場上與中國保持著競爭關系,但它們也在產業鏈的發展中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她說。一方面,受中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生產成本上升和國內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的需要,近年來,一些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南亞等地投資建立了一批紗線,服裝加工生產基地,與國內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鏈配套合作關系,“中國東南亞”逐步進入中國紡織制造業的新國際格局。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工業體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化纖,染整,設備等薄弱環節。需要從中引進大量的化纖,面部配件和紡織設備。中國是中國紡織和紡織機械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