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紡布無害染整工藝改良多方面問題待解決
近日,美國非織造工業協會發布了2015年1~5月全球生態無紡布發展概況。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生態無紡布產量的增速達到21%,產值達到45億美元。其中,無害染整作為生產生態型產業用紡織品最關鍵工序,其生產投入在今年5月底首次達到10億元。美國非織造工業協會產品技術安全部門負責人杰克·斯飛德表示,無害染整投資的急速上升,足以體現這是未來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確保產業用紡織品生產和使用安全性的必然選擇。
不同標準致使市場應用亂象叢生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劉建勇明確指出,生態無紡布無害染整的大趨勢逐步明顯,但由于目前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技術和認識上的問題,因此,國際上將生態無紡布的認定標準分成兩種。
一種是以“Eco-Label”為代表的全生態概念。依據該標準,生態無紡布產品所用的纖維在生長或生產過程中應未受污染,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生態非織造產品所用原料采用可再生資源或可利用的廢棄物,不會造成生態平衡的失調和掠奪性資源開發,即所謂的廣義生態紡織品的概念。但由于這一標準相當嚴格,因此參照這一標準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日本。
另一種觀點是以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洲國家的13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為代表提出的有限生態概念。目前,實際生產中主要依據這種觀點,即在非織造產品在后整理印染過程中,進行毒理學測試,并進行相應的標志,以判別其是否符合環境保護和生態指標的要求。
然而,盡管有限生態概念對部分產品規定了使用界限,但是大部分項目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只能互相參照其他國家的規定和做法,相對比較模糊。沒有統一標準的國際市場,正在急切地尋求“融合點”。
中國市場更傾向于有限生態這一觀念。劉建勇表示,“有限生態”這個概念本身相對廣泛,就企業自身而言并不容易把握,這也為一些不良企業乘機“侵入市場”提供了一定機遇,因此,目前國內市場上許多染整整理劑和添加劑都存在生態問題。
染整效果與環保指數不成正比
生態無紡布產品完整意義上的定義包括4個方面:原料資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環境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在使用過程中,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環境不會受到損害;廢棄以后能在自然條件下降解或不對環境造成新的污染。
劉建勇表示,生態產業用紡織產品的目標是在使用時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對產業用紡織品上的有害物質進行合理限定并建立相應的品質監控體系,例如對于部分染整助劑的禁用以及綠色助劑概念的進一步落實。